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市四村落拟列入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
发布时间:2022/10/29 头条 浏览:206
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拟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5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北京市有四个村落上榜: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潮关村、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
密云墙子路村
墙子路村百年营城见证百年花会
位于密云区大城子镇东北部的墙子路村,得名于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墙子路城。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与女真族的入侵,用巨石筑起营城。古城墙子路城墙是由千斤以上巨石构筑而成的,城楼为砖石结构,建了东、西、南三个门。
76岁的蔡宝库听祖父辈说,战争年代,墙子路城是多种军事势力争取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商贾,和当地村民们一起住在小城里。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自发组织节目办庙会,热闹的气氛吸引来众多村民。“巍峨的城门楼子很气派,外乡的唱大鼓戏的、挑担卖货的,争着进入墙子路内。”
如今,“安边门”“永熙门”两方石匾,仍完整地保留在原址。石匾长124厘米,高60厘米。石匾右侧竖排一行小字:“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左侧竖排:“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政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
这座数百年屯军历史的村庄,至今保留着极规整的布局:庙宇和城门遗址之间,是约六米宽的丁字街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民房。村里有近百年历史的元宵节花会,村民们自发成立表演队,表演的传统节目有:吵子、狮子、耍叉、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跤、龙灯会、高跷、中幡、大鼓、十弦等。
10月26日,村支书王云生在戏台前,骄傲地告诉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墙子路的花会,连顺义区的人都驱车来看。67岁的王树才是表演“轿子坊”的好手,轿子坊是流传在民间作为红、白喜事的一种群众性的演艺班子。现今的大城子镇墙子路村轿子坊,创立于清末民初,名为王家鼓乐班坊,当时专门经营祭祀、庆典、红白喜事。创始人名叫王景元,班子一共有7人,所奏曲目,大多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全是工尺谱,曲子有普天咒、一碗水、四上佛、五雷阵等古老的传统曲子,这些曲子至今还在演奏。
密云潮关村
潮关村内真武庙、古戏楼等始建于明代
潮河在卧虎山前转了个弯,把400多口人的潮关村“关”进河湾里,人们要开车进出村庄,一条东西向的桥是必经之地。村支书曹东升告诉记者,潮关村古时候是兵家必争之地,潮关也称小城,明代建城堡,始称“潮河关堡”。清朝时设营寨,后沿革为潮河关,今简称潮关。
村落沿山脚呈散列状分布,村内至今仍保存着现存始建于明代的瘟神庙、真武庙、古戏楼和古北口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城。今年70岁的高贵福有座年逾百年的房屋,他很热情地向外来人介绍他的房子,“您看,黑密的瓦片、墙壁的浮雕、屋檐的瓦当,几乎一点破损没有。”
如今走进潮关村,几条古街巷通往村庄深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小村的古朴。但村民们内心有段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1933年,长城抗战时期,日军在此屠杀村民80余人,烧毁房屋数百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潮河关惨案”。现村北立有“潮河关惨案纪念碑”记录这段历史。这是日本军队在北平地区制造的第一起惨案。
即使在工作日,在潮关村,总能见到携带摄影设备的外来人。本地村民开朗热情,愿意向陌生人讲述“潮河关惨案”“潮河关堡”的故事。当年北齐建的城墙,仍有西墙北角、北墙西端保留着一些比较完整的墙体,人们赞叹墙体抵御千年风沙的坚固,也永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沉重历史。
密云河西村
河西村1600多人有130多个姓氏
古北口镇河西村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脚下,潮河岸边,坐北朝南,原名叫柳林营。据传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建驻军城(奚城),经过680年时间,柳林营由城演变为村落,至现在已有2100多年。
“俺们这就没大姓,1600多人,130多个姓。”10月27日,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常海全告诉记者,因为历史上村里曾驻扎天南海北的军队,吸引了各省份的商贾云集周边,而后士兵和商贾们的家属也搬迁进来。不同的人们住在一起,形成了多个姓氏、多个民族的村落。
除了汉族外,河西村还分布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裕固族,全村共有130多个姓氏,是北京市唯一的百家姓村。在村域8.5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西大梁和沿青龙山至东关的北齐长城,有姊妹楼沿卧虎山至八宝楼的明长城,还有吕祖庙、清真寺、七郎坟、古民居等景观。
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村里有手工剪纸、十字绣、草编、石头工艺、绢花等民族民俗特色手工艺。在特殊的节日,这里还有高跷、旱船、跑驴、腰鼓、秧歌等特色表演。
多元民俗文化的融合还让村内产生了独特的语言体系。村内流传的一种独特语言,被北京方言称为“半拉子话”的“露八分”,是中国少有的民间用语。
房山柳林水村
柳林水村古老四合院吸引游客专程来拍照
柳林水村位于房山区西南部的山区史家营乡东部,南与霞云岭乡相邻,西与杨林水村相连,北与大安山乡西苑村接壤。因村南大堰台沟中多柳树,故而得名。柳林水村有古老四合院20余处,村中民房为明代旧门楼,有几处还保留古老的风格,四合院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四合院里外套院;另一种是加过厅的里外院。每到周末,总有喜欢老四合院的游客专程来此拍照打卡。
长星观庙与古戏台同时建筑而成,有着同样的历史。据说明朝时期建成建筑面积六百多平米,而说到古戏台,就不得不提到山梆子剧团。这一古老剧种唱腔优美,激昂高亢。清朝末年,山梆子剧团在房山和门头沟都演出过,可以说是远近闻名。
村里的龙王庙旁边还有一口古井,是村民世代繁衍生息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