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headline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北京通州区将与北三县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声音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市通州区近日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简称《行动计划》)...

财经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行活动正式启动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

2020年9月21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丰台区政府联合主办,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商业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发布会震撼启动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

2021年6月19日,海神岛(大连)食品有限公司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启动发布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双D港海...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通州区将与北三县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发布时间:2021/11/29 头条 浏览:244

河北省政府日前印发《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包括廊坊、保定、沧州和定州、雄安新区的27个县(市、区),主体生态功能是为京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规划提出,高水平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划设环京津生态过渡带为京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据了解,规划将河北省分为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沿海生态防护区。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包括廊坊、保定、沧州和定州、雄安新区的27个县(市、区),主体生态功能是为京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规划提出,高水平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围绕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协同机制,建设高效一体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生态环境日常监测、监管执法、应急响应等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统筹推进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工程,协同共建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由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水系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形成绿色游憩体系。到2025年,助力廊坊北三县建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组团,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典范。

共建共享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首都生态过渡带防护

规划提出,共建共享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两山、两翼、三带、多廊、多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规划提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格局。筑牢燕山和太行山“两山”生态安全屏障。依托“两山”天然生态屏障功能,重点开展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推动潘家口、大黑汀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矿山修复,推进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同时,强化张家口和雄安新区“两翼”生态安全重点保障。张家口市按照首都“两区”建设要求,依托冬奥会赛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营造适应冬季观赏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自然景观精品。雄安新区结合白洋淀生态修复和“千年秀林”建设,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森林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提升生态承载力与国际形象。

此外,加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带、渤海湾海岸海域生态保护带、环首都生态过渡带“三带”防护。环首都生态过渡带以提升环京津核心功能区生态空间比重,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防止城市过度连绵发展,保障京津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游憩空间。

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规划提出,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京津冀跨界河流、重要农副产品输出地、环渤海区域为重点,全面提升京津冀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环境质量,严控生态环境风险,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全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规划要求,推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周边省(市)联动,探索建立交界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共建共管机制,建立问题导向、定期沟通、协同治理、常态高效的协调对话机制,重点完善京津冀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预报制度,常态化开展联合监督执法。构建污染天气应对的“区域-省-市-县-企业”五级预案体系,完善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启动、响应、解除机制。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实施范围,动态更新应急减排清单,科学开展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主要工序的应急减排试点。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方面,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执行标准、排放监测、违法情况等信息共享,推进京津冀排放超标车辆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排放状况、污染控制装置、车载排放诊断系统等监督检查,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80%以上,探索建立京津冀新车抽检抽查协同机制。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完善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信息登记,与京津共同实行使用登记制度。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