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打造冬奥遗产 “冰丝带”着力培养制冰后备人才
发布时间:2021/04/01 头条 浏览:271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揭幕前夕,在国家速滑馆内出现了一群大学生的身影,他们走出课堂、走上冰场,实地参与并操练制冰过程。这些学生作为制冰人才培养对象,场馆业主单位和学校共同为他们搭建了成长平台。
校企搭建平台
记者日前来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看到,屋顶灯光照射在洁白无瑕的冰面上,整个场馆看起来更显宽敞。冰面上,三三两两地站着许多身穿蓝色马甲的年轻人,他们或整理水管,或擦拭界墙……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做着各自的工作。
在蓝色马甲背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字样告诉了记者这些学生的来源。
据了解,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国内冰雪产业借势蓬勃发展,冰上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强。2019年,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速滑馆两大冬奥场馆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企校合作,开办“制冰人才订单班”,以“冰立方”“冰丝带”两大冬奥场馆为实训基地,为场馆未来发展培养制冰和冰上运维人才。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
目前,这个“订单班”共有32名学生,在此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期间,这群大学生将分别到国家速滑馆和国家游泳中心,全程参与到制冰、修冰等实习工作中。
“冰丝带”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晓南介绍说:“制冰人才在国内缺口相对较大,我们希望通过冬奥会筹办,既能建好场馆又能带动职业人才培养,为场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实习带来收获
时间回到2019年底,“制冰人才订单班”的学生们就曾到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为期5周的制冰实习。这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该订单班中有22名学生到“冰丝带”进行制冰实习,10人则到“冰立方”参与相关工作。对于他们而言,能够跟随国内外优秀制冰师进行实习,将是难得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我们3月下旬来到国家速滑馆,参与制冰前期准备等工作,包括冰车维护、冰车驾驶学习,冰场器材整理,了解工具用法等。”订单班学生张强介绍说。2019年,他曾跟随汉斯团队参与冰壶场地制冰。体验了“冰立方”和“冰丝带”两大奥运场馆的制冰工作,张强直言自己收获不少、感触良多。“因为项目不同,所以在制冰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尤其是冰面厚度和冰温控制方面,深度参与也收获了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张强说。
学生鲁元哲说,参与制冰过程中感觉仿佛在玩一场特殊的解码游戏,冻冰、修冰、化冰,就像一次次通关升级。“解开密码的钥匙,就藏在冰场里。制冰技术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要想固定一个动作,得挥拍2万次才行,肌肉记忆是有次数要求的。”他说,“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期待自己能在冬奥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态度获得认可
武晓南说,通过实习,看到了年轻一代对冬奥会的热情。“场馆制冰涉及大量工作,有些任务对不满20岁的学生来说是很辛苦。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这群孩子通过与拥有多年经验的国内制冰师和国际顶级制冰师交流学习,让自己有非常好的提升。”
本次国家速滑馆制冰由加拿大籍国际制冰师马克领衔完成,他毕业于加拿大卡尔加里的一所职业院校,曾参与过5届冬奥会速滑场馆的制冰工作。在此次制冰过程中,他也时刻关注着这群孩子的表现。“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感觉很棒,很开心能一起参与制冰,并看到他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很棒。”
马克表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制冰师,刻苦努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你需要具备一些化学、物理等知识,懂得如何实验,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变通能力。”他说,“我已经做这项工作超过40年,这项工作充满挑战,因为每个地方的场馆环境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不断学习,我希望每一位想成为制冰师的年轻人要学会享受挑战。”
本报记者 吴东 实习记者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