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首博线上办展 梳理山河往事
发布时间:2020/06/23 头条 浏览:336
这个夏天,断流25年的永定河全线通水了。这条被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与西山组成“一山一水”,孕育着北京特有的文化,承载着古都的历史,记录着北京人的情意。如今,一场《山河・家国――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官网进行,景德镇窑青白釉月映梅纹碗、东胡林遗址出土石磨盘、永定河河床取土时发现的石人等文物依照时间顺序,从文明交汇之径、都城繁盛之源、文化传承之根三方面讲述西山永定河地区从远古人类起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演变历程。藏在山水间的北京城故事,是展览中的重头戏之一。首博介绍,此次展览是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过程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与集中展示。除了首博,多家文博单位也将珍藏的石器、西周青铜器等亮出来,带观众重回苍莽西山,欣赏碧波永定。
观展亮点
石磨盘还原一万年前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自成体系,而中国人从何时开始种田?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展览中,有两件文物――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杵,就是佐证。其中,磨盘长53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杵长38厘米,直径6厘米。
先给您普及一下东胡林遗址。它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侧,距今约1万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这里出土的有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制装饰品、夹砂红陶碎片等。有趣儿的是,这里还成套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杵,还有一些疑似为小米的标本。
如今,石磨盘和石磨杵在云端亮相,细看它们的表面,都有使用过的痕迹。其中石磨杵呈棒槌状,两端为球形,中间为圆柱体,制作较为精致。
专家说,东胡林人所处的考古阶段,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之后华北地区人类发展的空白;同时也是冰期向后冰期转变的阶段,是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关系的重要材料。而石磨盘和石磨杵的发现,反映了东胡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配合东胡林遗址其他出土物诸如陶器碎片、火塘及粟类植物种子,对研究中国农业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八宝伞融入“皇家血统”
“展厅”里,有一件清代的琉璃八宝伞。说是伞,造型和普通雨伞不太一样,从尺寸上就能看出来,它宽54厘米,高60厘米,厚17厘米。专家说,所谓八宝,是为佛教法器,包括莲花、华盖、法螺、法轮、伞、盘肠、罐和双鱼8种元素。八宝纹饰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常绘制于明清时期传统工艺品之上。
这件琉璃八宝制品的“原产地”是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窑址位于清代琉璃厂宅院南部。
说到琉璃渠,外人曾经一度管这里叫“琉璃局”。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元代兴建大都的时候。当年,琉璃渠村的位置设置了一座琉璃局,和现在的和平门外琉璃厂、公主坟附近的窑厂一同烧造琉璃。而门头沟的琉璃局,不仅要往城里运送烧造好的琉璃成品,还要运送琉璃的原料――一种坩土。专家说,当时运输过程中会在“外包装”上写明“琉璃局”,久而久之也因此得名了。
而当地之所以称这里为琉璃渠,是因为村子地处永定河的出山口,古代至近代经常需要修堤坝修水渠引流,曾经村里有一条宽4米的大水渠,所以得名。
到了元明清时期,琉璃渠窑厂长期为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提供琉璃制品。紫禁城、天坛等不少地方的琉璃都出自于此,与此次展出的琉璃八宝伞属于“同一厂家”。
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了保护北京的环境,琉璃渠逐渐停止烧制琉璃,只有琉璃的故事依旧在青山绿水间传诵。
观展解码
太平鼓讲述明清时期的“流行舞”
“展厅”里有一件别致的文物――长得酷似一把蒲扇,“扇面”长73.5厘米,宽56.6厘米。这是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藏的民国时期太平鼓。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当时,城乡民间打鼓者多为女子和儿童。明末《帝京景物略》就有过记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元宵期间日夜打鼓的情景,反映了明代京城经济繁荣,人们尽情欢乐的场面。
到了清初,太平鼓更是极为盛行。“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当时,百姓们逢年过节会击打太平鼓,以音乐伴奏,边击鼓,边歌舞,抒发期盼岁月平安的愿望。
到2006年,京西太平鼓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住”在永定河的人长啥样
“住”在永定河的人长什么样子?虽然是面露“凶态”,但依旧显得萌萌哒――扁平脸上,一双倒八字眉,凸目吊眼,再配上修理整齐的八字胡,微噘的嘴唇。这尊石人是从永定河河床出土的。
他来自东汉,身高1.5米,胸廓50厘米,头戴网帻,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专家介绍,这尊石人是青石质地,雕刻自然质朴,背腰之下几乎天成,随形底座,自然质朴。
观展提示
■展览时间:长期展览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官网
■展览类型:免费
本报记者 刘冕 本版制图 张存 首博供图
上一篇: “声音权”纳入法律保护
下一篇: 重庆8小学生落水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