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headline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五一”假期出游尽量就近错峰

声音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市通州区近日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简称《行动计划》)...

财经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行活动正式启动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

2020年9月21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丰台区政府联合主办,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商业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发布会震撼启动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

2021年6月19日,海神岛(大连)食品有限公司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启动发布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双D港海...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五一”假期出游尽量就近错峰

发布时间:2020/04/25 头条 浏览:510

原标题:“五一”假期出游尽量就近错峰

  本报讯(记者 任敏 刘欢)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五一”假期能否出游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大部分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旅行还是比较安全的,但目前每日仍有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或者本土病例的地区,要保持警惕。如果出行,建议就近错峰。不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出行旅游。

  此前,很多专家提到,新型冠状病毒不耐高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疫情会被遏制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具有囊膜,对热敏感,对紫外线、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等也敏感。气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存活,但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受气温影响会小一些。而且南半球的国家目前处于夏秋季,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持续发生,“最终情况如何,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施一表示,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疫情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难说在短期内结束。

  新冠肺炎是否会变成慢性病?施一表示,从当前研究和临床实践看,当前所知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从其同类的两种冠状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两种冠状病毒来看,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新冠肺炎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的迹象。目前的认知认为,个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极小,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

  面对“五一”假期能否出游的问题,冯录召表示,如果出行,要提前做好准备。建议就近错峰出游,尽量避开热门景点或者景点高峰时段,避免在密闭空间内开展一些娱乐项目。如果跨地区出游,应该选择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并准备必要的口罩、手消毒剂物品。如果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要全程佩戴口罩,要做好手卫生,妥善保存票据以备查询。游玩过程中在景区有序排队,保持人际距离,注意咳嗽礼仪,随时做好手卫生。出去住宿,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宾馆,入住后要开窗通风,旅途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尽量减少饮食次数;在景区内建议首选外带的食品,如果在餐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近期,多地高校陆续公布开学时间。冯录召建议,大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安排进行返校,返校途中如果长途旅行,应该随身携带口罩、手消毒剂这些物品,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旅途中要做好健康监测,到校后应根据安排进行登记和健康管理。开学之后上课,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应该主动测量体温并且佩戴口罩,座位之间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在教室停留期间也要避免扎堆,宿舍内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近距离接触。各宿舍之间不鼓励互相串门。就餐时,建议学生自备餐具,避免混用,保持一定距离,或间隔错位就餐、分时段就餐,学校也应该避免外卖入校。

  热点回应

  新型冠状病毒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常态化流行吗?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是发生概率比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例如今年人群对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株,导致再流行。目前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也有专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强,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新型冠状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

  无论发展趋势如何,我们相信事在人为,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有效药物的发现,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必将帮助人类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责编:池梦蕊、鲍聪颖)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