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互联网法院实现足不出户打官司 今年以不同形式审理这些案子
发布时间:2018/12/25 头条 浏览:607
2018年,北京法院系统“线上法院”成绩显著,“便民”、“高效”、“职能”、“信息化”成为关键词:房山法院通过多方微信视频在线审理了一起跨越三个国家的离婚案;朝阳法院双桥法庭通过远程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当事人分处北京、美国两地的法定继承案;前北京铁路运输法院通过“在线调解”系统成功调解了十起、共涉及25名外地当事人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本年度北京法院系统最受社会关注的亮点事件,也让大家亲眼见识到了如何“足不出户”打官司。
北互法院“开张”百日 在线受案2785件
北京互联网法院主打“网上案件网上审理”,24小时“不打烊”。当事人不需要到法院,案件的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判决、执行等诉讼环节都能通过法院的电子诉讼平台全程网上办理。
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当日,电子诉讼平台的访问量就达到了6.2万次,收到立案申请89件。直到当天晚上11点50分还有人在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提交立案材料。
10月30日上午,作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后受理的首起案件,“抖音短视频”诉“伙拍小视频”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案正式开庭审理。案件以全程在线的方式进行。当天,原告律师杨和平就坐在“客户”的办公室里,他旁边是原告公司的代理人,当时两个人一人对着一台电脑。
“便捷”是杨和平律师对北京互联网法院最直观的感受。从立案到开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杨和平只去过互联网法院一次——因涉及到案件核心证据的原件,需要双方当事人现场甄别真伪。除此以外的工作他都是在电子诉讼平台上进行,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记者从北京互联网法院了解到,截至12月1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运转100天,共受理案件2785件,结案1838件,结案率66%;移送上诉案件5起,全部实现电子卷宗转移。
100天里,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的总访问量达到742万次,在线注册人数5123人,覆盖了32个省、市、自治区;当事人立案申请100%在线提交,其中1/3在非工作时间提交,平均每天到现场咨询、自助立案的当事人不超过10人。
100天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线上开庭899次,线下开庭仅6次,公众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旁听案件38万人次。
此外,针对电子证据存证难、取证难、采信难问题,北京互联网在国内率先尝试由法院牵头主动建设“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100天时间,上链电子数据已超过100万条自主立案服务号”上线整整一年,总计受理当事人申请立案2115件。
最远的线上庭审 一场跨越三国的离婚案
线上庭审的运用并不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专利”。2018年8月,海淀,北京法院最远的一场远程开庭是在房山法院进行的一步推出3月22日下午,房山法院家事审判庭通过多方微信视频的方式审理了一起跨越三个国家的离婚案。早在2017年初,樊先生就向法院起诉过离婚。考虑到二人感情尚未破裂,法院未判决离婚。今年1月,樊先生再一次将妻子贾女士诉至法院。
开庭时间定于3月22日下午3点整。当时,法官和原告代理人坐在北京房山法院的法庭里,丈夫樊先生远在毛里求斯的家中,妻子贾女士则在意大利的寓所。而此时是毛里求斯的上午10点,是意大利的早晨8点。
为了方便这对夫妻进行诉讼,法官提前将相关文件、材料通过微信向双方进行了送达。当天一个小时的庭审中,原被告双方通过同步音视频画面完成了陈述、答辩、举证、质证、辩论、调解等庭审环节。贾女士同意离婚,但对婚内财产分割持有异议。双方经数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法官遂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该案主审法官、房山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庭长冯永良表示,鉴于该案原、被告都在国外的情况,在确保当事人身份无误,意思表示真实自愿的情况下,使用视频开庭是三方共赢的处理方式。既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
2018年6月,北京朝阳法院双桥法庭通过远程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当事人分处北京、美国两地的法定继承案件。焦某去世前未留有遗嘱,名下房产、存款等遗产尚未分割,其配偶兰某作为原告将两位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对遗产进行处理。
考虑到原告已八十余岁高龄,子女又远居美国,为了减少诉讼时间、减轻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与当事人多次电话沟通后,最终确定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开庭。在不到2个小时的庭审中,不仅庭审程序全部走完,法官还成功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各方当事人对遗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庭后以电子签名的方式签署了调解协议。
十起纠纷一时化解 在线调解凸显便民
除了立案、开庭,北京法院的当事人就连参与多元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
去年11月16日,北京法院在线调解E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为不在本市或者虽在本市、但不愿或不便到法院、调解组织所在地参与调解的当事人,参与多元调解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渠道。自该系统启用至今,北京法院已成功在线调解纠纷48起。
前北京铁路运输法院2018年先后收到十起共涉及25名当事人起诉某公司运输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这十起案件的当事人均为因列车刮撞事故身亡的受害人的近亲属。考虑到这25名当事人分散在外地,且正在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要求快速解决纠纷的愿望非常强烈,法院从方便当事人的角度使用了“在线调解”系统。
正式调解前,调解法官做了很多沟通和法律宣讲的工作,使得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诉讼结果有了合理预期。4月27日调解当日,在调解法官的主持下,身处异地的各方当事人运用在线调解系统进行了线上的身份核验、陈述答辩、举证质证、协商沟通,调解过程全程录制保存。最终,十起案件全部成功调解,当事人在线签署了调解协议。事后,被告公司按期自动履行了调解书确定的全部赔偿义务。
从当事人递交起诉材料到调解结案,十起案件调解期限均未超过一个月。分处多地的25名当事人足不出户实现了权益,既感受到了多元调解的温度,也体验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北京昌平法院利用在线调解系统在一起借款纠纷中让一位原告证人、70多岁的福建老人远程出庭作证,既免除了老人长途跋涉之苦,还节省了交通费用。
在线调解系统为当事人和调解员搭建起快速便捷沟通的桥梁,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当事人少跑腿”,既降低了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成本,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2018年11月,北京法院更为先进的“分调裁一体化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集合了案件繁简分流、多元调解案件管理和在线调解、速裁案件要素式审判、类型化案件裁判文书自动生成、调解与速裁业务指引、数据统计等多种功能,为群众便捷解决纠纷、法官高效办理案件进一步提供了智能化支撑。
让当事人少跑腿 多家法院打造线上平台
记者注意到,2018年,北京多家法院纷纷打造自己的线上平台。
2017年12月25日,北京海淀法院宣布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微信立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当事人微信关注“海淀法院自主立案服务号”,通过微信就可完成递交诉讼材料、身份验证、交纳诉讼费用等立案流程。截至今日,“海淀法院自主立案服务号”上线整整- -年,总计受理当事人申请立案2115件。
2018年8月,海淀法院进一步推出在线“诉前调解E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集网上调解、网上送达、网上质证、网上信息交互共享、网上签字确认、网上司法确认为一体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进一步提高了诉调对接工作成效。 至今,海淀法院通过“E平台”在线调解案件49件,其中调解成功18件,在线进行司法确认18件,案件在线分流效果明显。
北京朝阳法院作为北京法院里收案量最多的基层法院,2018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北京朝阳法院互联网诉讼平台”微信端。该平台涵盖立案大厅、诉讼中心、执行中心三部分内容。当事人通过手机微信就可以实现诉前风险评估、诉状智能生成、在线立案填报、远程庭审、在线证据交换、即时诉讼信息接收、执行申请递交、联系法院等功能。截至目前,当事人通过该诉讼平台已实现诉状辅助生成6134次,诉讼及执行风险评估17936次、互联网开庭31次,手机端律师申请调查令96次。
同样在2018年1月,作为跨行政区划的北京四中院微信公众号掌上智慧法院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实现了网上调解、在线立案、微信庭审、举证质证、电子送达、卷宗借阅等在线诉讼服务和远程审判全流程办案,最大限度降低了跨区域案件的诉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