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两弹一星”绝密资料保密柜藏身北京这处乡村博物馆,得感谢这个人
发布时间:2018/07/11 头条 浏览:797
曾经装载着我国“两弹一星”绝密资料的保密柜首次亮相,“两弹元勋“邓稼先同款手摇计算机可以近距离一睹全貌,核武器工程师的家被原样搬到展室供观众参观。如此“高大上”的展品,可不是在大博物馆展出,在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乡情村史陈列室中就能看到。
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乡情村史陈列室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800平方米。“我们和别的陈列室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的展品中很少有农具等老物件的展示。中国几千年来,北方农村的农具基本都差不多,很多村里办的展览,展出的内容都差不多。我们就琢磨,怎么能更凸显自己的亮点呢?”半壁店乡情村史陈列室荣誉馆长张延平说。
陈列室馆长方春玲说,为此,前前后后一共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请村里的老人讲故事、回忆历史,反复甄选展览内容。最终,陈列室内设置了“序厅”“千年古村篇”“复兴之路篇”“美好明天篇”四个篇章,通过展板、实物、多媒体展陈等形式,展示半壁店村历史传说故事等,通过视频、投影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展示了半壁店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比如,我们复原了得月楼,还将曹雪芹和好友下棋的铜像摆在了展室内。而展室的地面则复原了透明的河流,有荷花灯漂浮在河面上,观众低头一看,脚下就是过去运河“放河灯”的场景。
“我们这有一件重量级的镇馆之宝,就是这个柜子。”在方春玲的引领下,记者在展室内见到一个一个多高的奇怪柜子。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柜子?有着怎样的来历呢?柜子的捐赠人吴寄学老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尘封了60年神秘柜子的来历。
原来,这是一个保密柜,里面曾经装载着我国两弹一星等绝密资料。保密柜重达1.5吨,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花了两万元人民币特意从德国买回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而吴寄学的父亲就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的副总工程师吴景云,当年他们一家人就居住在半壁店西店村316号。1993年解密以后,保密柜以2000元出售。
这个价钱,在当时可谓天价了,“那时候高级工程师一个月的工资才200多块钱”。很快保密柜被某军区招待所买走。想留下保密柜做个纪念的吴寄学不甘心,于是咬咬牙,愣是多加了200块钱,最终以2200元的“天价”将保密柜购买,并用军列火车运到半壁店家中收藏存放。
“后来我们村拆迁,其他家的房子都拆了,就我家没法拆,为什么啊,因为这个柜子实在太重了,没人能搬得动。”吴寄学回忆说,还是村里想了个办法,找了辆老吊车,把柜子从房顶吊了出来。最终,吴寄学将保密柜无偿捐赠给半壁店乡情村史陈列室,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能亲眼目睹这一珍贵历史“文物”。“有大博物馆来我们这想借走我们的镇馆之宝展出,我都不舍得借,别的地方哪都没有,想看就来我们这吧。”张延平说。
别看保密柜在吴寄学家中呆了几十年,可他却从来没打开过。“要三个人才能将保险柜打开。”吴寄学指着中间印有字母的装置介绍说,中间是字母密码锁,需要一个知道密码的人打开;密码锁两侧,还有两个钥匙孔,需要两个人解锁。
除此之外,陈列室内还展出了不少二二一厂自主研制并使用过的实物和精密仪器。“这是手摇计算机,中国当时一共有四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进行核试验时就曾经使用过。其中一台曾经在国博巡展过,我们这里也有一台。”张延平介绍说。
在陈列室内,特别布置了一间完全按照原样复原的起居室。“吴寄学老先生将其父母生前家中曾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近百余件具有收藏价值的家居用品无偿捐赠给我们,我们在这里原样复制了当年吴景云一家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半壁店居住时的生活场景。连墙上的门牌号都是从拆除前的老房子上拆下来的。”张延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