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headline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庙会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传统叫卖成亮点,老北京人希望吃地道小吃

声音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

北京市通州区近日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简称《行动计划》)...

财经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行活动正式启动 北京市信息消费节系列活动之丰台区数字化赋能中小...

2020年9月21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丰台区政府联合主办,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商业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发布会震撼启动 海神岛食品,千亿航母、大连起航 千款产品暨网上商...

2021年6月19日,海神岛(大连)食品有限公司千款产品暨网上商城上线启动发布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双D港海...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庙会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传统叫卖成亮点,老北京人希望吃地道小吃

发布时间:2020/01/23 头条 浏览:432

过年逛庙会,是京城百姓首选的放松、社交方式之一。到人多的地方凑凑热闹,沾一沾烟火气。或是约上三五好友,陪着老人孩子遛上一圈,吃两样小吃,看一场表演,都会给欢乐祥和的节日增色。可是,随着网购时代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传统庙会的“硬实力”无可避免地下降了,节目缺乏新鲜感,百姓们更多都是习惯性逛庙会。


 
如何让老庙会焕发新活力?庙会爱好者们希望主办方能够引入更多包含文化附加值的项目,提升参与度和新鲜感。民俗表演团队负责人则表示,将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核,将单一的民俗表演升级为系列小品、短剧。庙会组织者认为,深耕文化IP,将目光投向“95后”和“00后”年轻人,打造沉浸式、交互式、高科技新风格,让传统庙会再迎春天。

老北京人

希望吃地道小吃

看传统曲艺

80后的庙会爱好者侯磊是地道的北京人,家住北新桥附近,让他打小就对地坛庙会和龙潭庙会情有独钟。从小学到如今,侯磊一逛就是近20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当属2000年前后。
“那时候约上三五个同学,兜里揣20块钱就能逛一天,小吃倒是其次,主要是能看的节目特别多。”侯磊说。
由于自身爱好曲艺,侯磊对于庙会的民俗节目特别关注。有一次,他在地坛庙会看到上百人把一个露天舞台围得水泄不通,竖起耳朵也听不清里面在说什么。几个同学挤来挤去,终于钻到了人群前面,才发现是一对相声演员正在表演传统段子《夸住宅》。
“这个节目我在收音机里听过多次,剧场也看过,可是那一次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演员顶着风表演,观众的手甚至可以扒着舞台,叫好声、笑声交织,浑然形成一体。”侯磊告诉记者,尽管当时现场的扩音设备很差,可这种“嵌入式”表演让他感到了传统艺术的温度。
看过“撂地”的“玩意儿”,侯磊还在老庙会尝到过久久不能忘怀的美食。
“有一年龙潭庙会推出了一种叫油炸冰激凌的小吃,看着前面的人手里拿着金黄色,裹着冰激凌球的稀罕物,我跟几个同学排了四十分钟,终于尝了鲜。”侯磊说,那一次他们总共逛庙会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这一项就占了三分之一时长,摊位前的人群一度造成人流停滞。
对于彼时年少的侯磊来说,看新鲜、凑热闹是逛庙会最大的奔头。“把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景致用自己的眼睛看一遍,用耳朵听一听,再用嘴尝一尝,特别美。”侯磊说。
如今,已经成为习惯性庙会爱好者的他却有些疲沓,看着露天舞台架起顶棚,观众和舞台间距离也拉大了,侯磊觉得自己有点“嵌入”不进去了。
“我就是希望节目和小吃都能原汁原味一点,哪怕迎风说段相声,卖茶汤的师傅能耍个苏秦背剑的冲泡姿势也好。”

新北京人

陪老人孩子逛庙会是乐趣

和侯磊不同,新北京人尹博逛庙会的最大目的就是陪老人和孩子。由于平时工作繁忙,陪伴家人时间有限,到了春节,更会出现活动“真空”。
“只要不全家出京旅游,就会雷打不动地逛庙会,甚至还会把城里几大庙会都逛一遍,要不在家里除了看手机也不知道干点啥。”尹博说。
把庙会作为增进家庭亲情的媒介,上有老下有小的尹博特别享受这样的状态。他告诉记者,全家逛庙会的时间很随机,如果老人和孩子起床较早,就上午去,反之则会选择午觉后的时间。每次的时长也要看全家人心情,如果转完一圈后仍感觉有余力和兴致,就会再转一圈。
“吃和看表演都是一种点缀,在漫步的过程中,会和父母、孩子聊聊新年愿望,分享一下未来一年家庭的目标,各自的期待。也可以借着春节的气氛,消除一些日常的误会和不解。”尹博说。
当然,置身其中,购物是难免的,看着人家的孩子一手糖葫芦,一手小风车,尹博也会忍不住给自家宝贝配齐。如果父母看到喜欢的文创产品,也会顺手买下。
“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增进家庭氛围服务,新的一年,总要沾些烟火气,这些是网购和视频直播无法填补的。”
尹博说,只要老人孩子们想逛,他会一直带着他们逛下去。

民俗表演者

传统叫卖成了品牌艺术

“呜哎……大小……哎小金鱼儿哎……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哎……”这是有着老北京独特“旋律”的叫卖声。随着民俗表演逐步恢复,这样的叫卖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各大庙会的舞台上,70后的孟雅男就是带头人之一。2005年,他和十几位老师傅一起成立了“老北京叫卖艺术团”。在草场九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出后,叫卖团的名声就此打响。随着艺术团一点点做大,最后还被纳入了当时的崇文区文化馆,成为一个品牌艺术团。
名气越来越大,演出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十几年来,地坛、龙潭等北京知名庙会的舞台上都留下了叫卖团的身影。叫卖展示的种类也从百姓们最熟悉的“磨剪子抢菜刀”扩展到卖大小金鱼、鲜菱角老菱角等。每次一亮嗓儿,都会引来几十人,上百人的围观。
“您这吆喝得挺好听,但是这个铁板为什么叫惊闺呀?”“这就是为了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孩出来磨剪刀,起到广告作用,惊醒闺中人。”孟雅男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着。
尽管乐此不疲,孟雅男还是感觉到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特别是在庙会这种流动性大的舞台上,想要做到真正让观众看进去,非常困难。
“光听声音只能听个热闹,怎样才能让这种表演方式更进一步呢?”一次看小品的过程中,孟雅男突然受到启发,“如果能把吆喝背后的故事和民俗编成短小精悍的叫卖剧,观众们就能一目了然了,还能请观众来扮演角色。”
经过两三年的精心筹备和编排,孟雅男终于把十几出叫卖剧搬上庙会舞台。其中就包括讲解“惊闺”“唤娇娘”等一批叫卖辅助工具来历的剧目。还有老年间卖水者如何结账的民俗展演。
“我们会邀请观众上台,将他打扮成卖水的,跟演员一起表演,最终告诉大家老年间都是通过在买主家墙上画正字,最终按月结算的民俗。”孟雅男说。
如今,叫卖剧成了团队的“杀手锏”,每年庙会必不可少,不少热心观众也成了孟雅男的学生。
“我已经收了十三个徒弟,基本都是上小学的孩子。半数以上都是通过庙会平台认识的,所以传统民俗表演并非没有市场,需要的是民俗人的匠心、深耕和推陈出新。”孟雅男说,今年,团队并没有承接大型庙会表演任务,为的就是腾出工夫打磨叫卖剧,同时创作一批新剧,让庙会民俗表演保持活态。

庙会组织者

文化IP

吸引年轻人群

“传统不等于‘老’,保持品牌的同时更要创新。”谈起即将到来的2020年农历新春庙会,熊思宇如是说。作为西城区厂甸庙会和大观园红楼庙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厂甸庙会将保持几年来的“文市”风格,首推沉浸式文化庙会。庙会上,创新运用文市老字号技艺展示、非遗匠人现场互动、快闪式民俗演艺等方式,将天桥吆喝、赏彩灯、京剧彩唱、黑祥子活雕塑等庙会历史图景搬到游客眼前,让古老的厂甸文化遗产重现昔日灵动的魅力,推陈出新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厂甸寻遗》,用“新风古韵 文耀厂甸”“琉璃秘境”“万灯竟起兆年新”等四个多媒体主题空间设计,再现厂甸庙会盛景,带游客们可以直观了解厂甸、感受厂甸。
熊思宇表示,在网购时代,人们获得信息和产品的渠道多元,只有独特和有纪念意义的文化衍生品才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我们把目光聚焦年轻人,增加了科技和互动元素,游客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直接给年画上色,还可以动手刻一方肖像章,这就把传统的庙会产品升级为文化IP产品,增加了庙会售卖的体验性和独特性。”
与此同时,今年的大观园红楼庙会,将进一步深化红楼IP,将元春省亲表演的间隙填充其他戏剧,让游客们体验全天看大戏的年味。
“这些戏都是原著中元春点的戏码,可以看做红楼文化的衍生品,我们想要呈现的就是立体的红楼庙会,让更多游客亲身参与进来。”熊思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