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180个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7%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重点工程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既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一环,也是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
-
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
到2035年,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将增至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到2035年,北京也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
-
复工率达90%!隆福寺商圈重启,这五处均设立了测温点
近日记者获悉,包括隆福寺北里文创园和隆福大厦在内,隆福寺商圈企业(包括办公和经营)复工率已达90%。 11556
财经
-
当奶粉碰上“技术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新零售。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二级市场,真正的新零售标的少之又少。 11885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2022年底前189个社区卫生中心将建发热筛查哨点
发布时间:2020/06/10 头条 浏览:404
为全面提升首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今天,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构建多层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在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底前,要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在口岸、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学校等场所建设完善监测哨点。构建覆盖全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实现病例和症状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开展系统化分析并具备预警功能。
同时,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门诊建设。2022年底前,建设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
“3+2”传染病医院布局 应对重大疫情救治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要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2022年底前,规划建设佑安医院新院,作为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在强化传染病专科特色基础上,加强综合救治以及多专业协调能力。同时,完善“3+2”传染病医院布局,充分发挥地坛医院在呼吸系统传染病救治、佑安医院在消化系统传染病救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传染病综合救治方面的优势;将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外籍患者救治的备用定点医院;将小汤山医院作为战备救治基地,日常作为临床培训基地、康复基地及体检筛查基地。
公共建筑应急状态 可转为集中隔离观察点
在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公共建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依法可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新建的体育场馆、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
到2022年,各区有1处至2处公共建筑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部分人防设施可作为战备防控物资储备库。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具备传染病筛查能力
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等标准化建设。对市属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建设集接诊、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发热门诊,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安贞医院、宣武医院等6家医院6个院区改造以及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9家医院11个院区建设。到2021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设置均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具备为发热病人及时开展传染病筛查的能力。2022年底前其他类型二、三级医院全部完成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
本市将加强市、区两级综合性医院负压病房建设,重点扩大市级呼吸疾病和传染病医院负压病房规模。到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其中地坛医院、佑安医院、朝阳医院等医院负压病房累计提高至300间,其他市级综合性医院不少于160间,区级医院不少于160间,确保每个区不少于10间。新建、改扩建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
此外,还增强全市急救站点和负压急救车等设备配置。到2022年全市急救站点增加到465个,2021年底前完成总任务量的70%,2022年底前完成全部急救站点建设和调整,充实急救人员。增加全市急救车配备,到2022年底达到1辆/3万人,其中常备负压急救车增加到100辆。依托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急救车洗消站,全市急救车洗消站增加到21个,确保每个区至少1个。
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
在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方面,市级科研项目优先向公共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领域倾斜,并逐年递增项目和经费,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技术、临床药物、疫苗研发开展项目攻关。着力推进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支持疫苗和药物企业扩大生产承接能力,构建重大传染病疫苗应急生产平台。
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大对急需紧缺装备用品的研发力度,力争2022年实现部分重点设备及其耗材关键技术的精准突破并国产化量产。建设“市―区―机构”三级医用物资设备储备体系,建立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到2020年底,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到2022年底,各类物资储备能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1至3个月的需求。定期发布健康提示,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
未来,本市还将制定针对该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方案,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评估,并建立问责追溯机制,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不当、履职不力、未按要求落实措施或完成任务的,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本报记者 刘欢